〇 您的位置:首页 > 新闻 > 青田新闻

悠悠瓯江,还有多少鱼儿在畅游

作者:吴树敬 来自:温州都市报 时间:2006-3-30

  春江花月夜,如今瓯江却难觅渔火点点、舟楫绰约的好景致。老人们总忘不了“母亲河”中的美味鱼鲜,不少人仍企盼着“清早儿驾船去撒网,晚上归来鱼满舱”的田园生活。

  

悠悠瓯江,还有多少鱼儿在畅游

  鱼儿减少小船搁置 程伟 摄

  美丽丰饶的“母亲河”

  瓯江发源于浙闽交界的庆元百山祖,全长388公里,流域总面积1.79万平方公里,流经温州境内河口段为70余公里,水面30余万亩。这条横贯瓯越大地的“母亲河”,哺育了两岸人民,且以“滩蕴玉而生辉,水怀珠而川媚”的气派与风光,使温州赢得了“锦绣江南”与“鱼米之乡”的美称。

  打开温州历代地方志,有关雁山瓯水的物产记载比比皆是。从明洪武至清乾隆的各种《温州府志》中就有鲤、鲈、鳗、鳎、鲚、鲻、鲶、鲥以及香鱼、斗鱼、石斑鱼等土著鱼种45种,还有鼋、鳖、龟、蟹、虾、蛤、蚬等水生生物。

  瓯江鱼虾丰盛,捕捞历史悠久。据《永嘉县志》记载:宋绍兴年间,瓯江专设捕鱼公所,负责调理渔事。清时立碑禁止滥捕鱼虾。民国时期,瓯江两岸重点渔村如六岙、梅岙、寺后、港口、江头等渔村,产量均在数百担以上,据解放初期调查统计,瓯江下游(温州境内)沿岸有渔户928家,总人口4798人,专业捕捞渔民1785人,大小渔船近1000艘,主要捕捞对象为鳙、鲢、鲤、鲚、鲶、鳗、鼋、鳖等。1949年瓯江捕捞总量约2400吨。

  曾有鱼类百多种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一支由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与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联合组成的瓯江水生动物资源调查组来瓯江考察,这些专家背着行囊与仪表仪器,爬山涉水、餐风沐雨,从上游庆元、遂昌、龙泉、云和,经中下游的丽水、青田,直至永嘉、鹿城、乐清黄华入海口。原温州地区水产局退休老干部鲍建新回忆说:“水产专家考察很认真,除在图书馆查阅地方文献资料外,大部分在野外工作。他们自掏腰包,交足粮票与伙食费,还花钱购渔获物,制作各种鱼类标本,从不占群众半分便宜。”

  瓯江水产资源调查历经二年,基本上摸清了瓯江鱼类的家底:共有鱼类111种,隶属于13目33科83属,其中纯淡水鱼71种,河口性鱼类19种,混合类17种,经济价值较高的鱼种占总数的45%%;还有不少珍稀动物:如中华鲟、鼋均属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大鲵、花鳗鲡、江猪、海豚、水獭等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此外鲥鱼、香鱼、凤尾鱼(子鲚)、河鳗、中华绒螯蟹均为名贵水产品,值得一提的是,瓯江中一种属鲤形目鲤科的厚唇鱼(俗称鱼军鱼)为温州特有的土著鱼种,故被生物界冠以“温州厚唇鱼”之名。

  江中养鱼全国首例

  根据专家们的提议,当时温州地区水产局即向省水产厅与温州地区革委会呈交《关于开发利用瓯江养鱼生产报告》,随后,省厅将瓯江列为省开发利用重点江河,安排专项资金10万元,温州地革委于1972年10月份下文建立温州瓯江养鱼筹备小组,并由地区水产局与温州市、永嘉县各抽调干部组成工作班子,并要求在二、三年内把瓯江养鱼搞上去,解决好人民群众的吃鱼难问题。

  江中养鱼,在全国尚属首例,无经验可借鉴,全靠在实践中“摸石子过河”。其方式采取增、养殖相结合:即在瓯江水域大规模地放养淡水鱼苗种(青、草、鳙、鲢四大家鱼),并动员沿江社员参与生产管理。1973年1月20日在梅岙水域上游首批放养鱼苗种83万尾,由沿江公社选派专业生产管理员,加强水域巡查。至1974年底,先后投放鱼苗种共170万尾,当年每尾可长0.75-1公斤,是年捕获量达400吨。

  上演蟹苗鳗苗大战

  瓯江作为江南“天然鱼仓”,自古以来是蟹苗、鳗苗溯河而上的主要通道与索饵场。长期以来,沿江群众对那米粒般大的蟹苗和火柴杆长的鳗鱼均不屑一顾,渔民们捕到鳗苗往往用以炒鸡蛋,当作佐酒下饭的佳肴。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国内外掀起了水产养殖热,因人工繁育苗一时难以突破。温州盛产天然鳗苗、蟹苗的消息不胫而走,苗种采购者蜂拥而至,随即引发了一场场蟹、鳗苗大战。

  一时间,瓯江水面上,一只只废油桶,一个个旧轮胎,一块块泡沫塑料以及水下鱼网,组成了道道封锁线。蟹苗、鳗苗的价格扶摇飚升。原市水产局淡水处刘处长说:“河鳗苗先是出口日本,每尾收购价仅一至二毛钱。转眼不到10年工夫,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每尾18元,翻了100多倍。蟹苗的价格更是夸张,八十年代初每公斤不到5~6元,至九十年代每公斤高达20~30万元。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全国鳗苗产量30~40吨,蟹苗产量80~100吨,而从瓯江产出的鳗苗与蟹苗分别达3吨与20吨,占全国总量10%%与20%%,不少聪明的温州人靠捕苗、贩苗发家致富,他们率先将细小的蟹苗(大眼幼体)放在在稻田中进行培育,其效益连翻10多倍。瓯江之畔的村落中也冒出不少花园式小别墅,那是”蟹老板“、“鳗老板”发迹的标志。

  “二苗”之战越演越烈,导致天然苗种越捕越少,越少越贵,越贵越捕的恶性循环。最终随着苗源的消失,鳗苗、蟹苗大战终于偃旗息鼓,一切又恢复了平静。江心后子鲚寥寥

  “雁荡香茗茶山梅,江心寺后子鲚肥。”子鲚作为特异的地方种群,以其体肥、肉腴、卵丰、味美而饮誉中外。永嘉县退休水产高级工程师林老伯说:“我的老家就住清水埠,30多年前,每当子鲚汛期,码头上尽是子鲚。”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国子鲚年产量4500吨,瓯江产量600吨,占了全国八分之一。当地百姓喜欢将子鲚烤干放在酒埕里密封起来,作为招待客人的佳肴。有的还邮寄到国外,让身居异国他乡的侨胞以解“乡愁”。现在虽不能说它已绝迹,但也寥寥无几,酒店饭馆的凤尾鱼大多来自太湖、长江流域……说起瓯江的名产,老林不无痛惜。

  瓯江中还有香鱼,此鱼因背脊有道香腔诱发香味而得名。明万历《温州府志》载:“香鱼长三、四寸,味佳而无腥”。香鱼肉质细嫩,鲜香美味,独具风韵,历代作为贡品。但随着岁月流逝,瓯江中也难觅踪影,只能靠人工养殖,且成规模出口日本。

  最令人痛心的还是名贵鱼类鲥鱼的消失,该鱼虽以长江、钱塘江一带的最为著名,而瓯江也曾盛产鲥鱼。自从上世纪七十年代鲥鱼从瓯江消失后,便一去不复回,而长江、钱塘江的鲥鱼如今也濒临绝迹。偶尔捕到几条,每公斤要卖3000~4000元的天价。

  瓯江水域中究竟还有多少鱼虾蟹?尽管近年来未曾组织大规模的生物家底调查。但从有关调研材料中汇总统计表明:常见种不到20种,加上稀有种总计40多种,30年内减少了60余种,岂不令人触目惊心。如今我们在市场上看到的仅有鲈鱼、鲻鱼、刀鲚等,并且只有部分是出自瓯江,有些来自其他江河。瓯江两岸原先的渔村本来处于“水里有船、农忙种田”的状况,一般以农业为主,并不是纯粹靠打鱼为业。加之后来瓯江里鱼的产量减少,政府也鼓励转产,渔民也就很快上岸。渔村、渔民也就消失殆尽,说实在,瓯江上很难找到正宗当地打渔为生的渔老汉了,捕捞渔船也由上千条减少到二、三百条(主要在汛期从事鳗苗、蟹苗生产)。因为地处沿江地带,信息畅通,交通方便,当初的渔村如今大多有了自己的支柱产业,如永嘉县桥下镇的梅岙村,如今是“轻工产业基地”,以生产销售教玩具为主。原先为渔村的六岙村如今的经济也相对富裕,是永嘉第一批“十村示范村”之一。倒是在这些村的企业里打工的一些外来人员,看江里没有人捕鱼,他们自制了电捕工具,在瓯江里电鱼,这是渔政管理部门所不允许的。

  谁剥夺土著鱼的生存权

  是谁剥夺了瓯江土著鱼类的生存权利?是什么原因造成瓯江渔业资源急剧衰竭?

  温州市渔政处唐处长分析:瓯江水产资源衰竭已是不争的事实。究其原因,其一是诸多的水利工程,阻隔了鱼虾的洄游路线,如长达17公里的拦海大坝没有留出鱼道,原先的鳗苗、蟹苗以及香鱼、鲥鱼、凤尾鱼再也无法光顾瓯江;其二是渔业生态环境恶化,大量的挖沙船云集瓯江,给渔业资源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大量底栖生物被挖、大片水生植物被毁、大批产卵场被破坏。其三是沿江化工、电镀、制革、造纸等工厂企业林立,每日约有30~50万立方米的污水排放到瓯江,岂不叫水族遭受灭顶之灾。其四是捕鱼工具现代化也加速了鱼类资源的减少,而产量日趋稀少,又刺激鱼价上涨,捕捞者更趋利滥捕,形成恶性循环。

  为了恢复瓯江水产资源,沿江各级政府也曾做出了不懈努力,发通告、勤巡查、严厉打击毒、炸、电等非法行为。地方财政还陆续拨出专项资金,向江中投放各种鱼虾苗种,累计数已达5000万尾(只),但杯水车薪,要想恢复生态环境资源其任重而道远。

  瓯江无鱼可捕,昔日“渔舟唱晚”今成绝响。保护恢复瓯江生态环境与渔业资源无疑已成当务之急,这也是我们建设生态美好家园的头等大事。

责任编辑:钰龙 文章页数:第[1]页 
 ○ 新闻评论
·还没有相关的评论!

·您的大名: 游客也可以评论^_^ (注册保留你的昵称) 验证码:  如果发生验证码错误请刷新页面再发表你的评论
○友情提醒:评论限制在100字以内    
本页手机二维码↓

①手机/平板扫描打开即可
阅读本文。②在微信中:发现→扫一
扫,打开,点击右上角的 ... 可将
本页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本级分类列表
环球财经
欧华新闻
匈华新闻
青田新闻
天下华人
西葡新闻
文史其他
外媒参考
站内文章搜索





本类阅读排行
·青田一村民挖出五代至宋初文物
·全民免费!青田新冠疫苗接种开...
·青田侨胞西班牙“回国亲历记”
·浙江一女子与男子上山采蘑菇时...
·女子上山游玩失联26天 同行...
·4.7亿元成交!9116.5...
·华人女孩成为西班牙高考状元 ...
·悠悠瓯江,还有多少鱼儿在畅游
·青田83个自然村消失在绿水青...
·跨越半个世纪的寻父故事
贊賞鈺龍網

网站地图 | 关于我们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